随着国内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新机型的发布,以及多家eVTOL企业接连斩获中东、东南亚、欧洲等市场大额订单,我国电动航空产业正迈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趋势直接推动市场对航空电池需求的激增。作为电动航空器的核心零部件之一,航空电池的研发及应用,对整机的航程、载荷与安全可靠性,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并深刻影响着电动航空器的商业化进程。
当前,航空电池正迎来技术、量产、成本三重挑战。同时,现阶段也是电池材料革新与智能制造的战略机遇期,产业链头部企业都在积极布局,以抢占市场先机。
01
电动航空巨头加码产业布局
近段时间,电动航空领域新成果、新订单、新进展不断涌现。
其中,电动航空器又添“新成员”。继旗下eVTOL型号——EH216-S通过完整适航认证后,亿航智能近日正式发布其新一代长航程eVTOL——VT35(复合翼构型),定价650万元/台。
据介绍,VT35满载航程超200km,经济续航时速超216km/h,最大续航时间超60分钟,最大起飞重量950kg,有效载荷超200kg。
除了新增eVTOL机型外,国内多家整机厂的电动航空器订单也纷至沓来。
据市场消息,峰飞航空已在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东南亚、中东等国家或地区,进行示范飞行并获得订单。
小鹏汇天则与阿联酋Ali & Sons集团、卡塔尔Almana集团、科威特AISayer集团和阿联酋中华工商总会,签订中东地区首批600台飞行汽车订购协议,创下该领域海外最大批量订购纪录。
稍早前,阿联酋企业Autocraft与中国企业时的科技签署采购协议,Autocraft将采购时的科技350架E20 eVTOL,订单金额达10亿美元。
与此同时,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响也为行业注入新动能。
近期,沃兰特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,由华映资本领投,上汽创投等新投资方参与投资,原有股东君联资本、鼎晖百孚、自贡创发也持续追加投资。
零重力也于近期宣布完成A+++轮融资,融资金额近3亿元,本轮由中信建投洛阳文旅、海南祥聚、诸暨经开创融、富处资本、安徽广投等机构注资。
电动航空领域的快速发展,正将航空电池技术推至商业化应用的风口浪尖,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又暴露出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。
02
航空电池的机遇与挑战
首先,应用场景的拓展,带来航空电池技术升级的压力。同时,航空电池或将成为电动航空领域爆发式增长的核心引擎。
亿航智能VT35的200km航程突破,可实现从“低空中短途”到“低空中长途”的应用场景拓展,这也将会带动航空电池向更高能量密度(大于等于400Wh/kg)、更加快充的方向快速迭代。
资料显示,航空电池需同时满足高比能、超快充、高功率、宽温域、高安全、轻量化、长循环等严苛指标要求。需要提及的是,当前,液态体系电池存在热失控风险,而固态电池又面临界面阻抗大、循环寿命短等难题,这也迫使电池企业需要加速突破电解质、新型负极等材料瓶颈。
而随着航空电池技术的升级,其核心引擎作用将愈发凸显。一方面,高比能电池将显著增加电动航空器的航程,进一步扩大其应用场景;另一方面,快充技术的进步,将大幅缩短充电时间,提升电动航空器运营效率,改变未来空中交通的格局。
其次,订单激增,航空电池的产能与供应链短板需改善。
eVTOL、飞行汽车订单数量不断刷新纪录,意味着航空电池进入规模化应用前夜,产业景气度高涨。不过,当前量产难题仍有待突破。
多数电池企业都认为,当前固态电池领域,仍有许多工程化难题需要攻克。同时,业界人士表示,预计在未来的3-5年,氧化物、硫化物、聚合物等固态电池的不同技术路线,将迎来技术路线的残酷洗牌。
再次,在降低航空电池成本方面,尽管头部企业航空电池能量密度已超400Wh/kg,但相关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。其中,硫化锂等固态电池核心材料制备成本高昂,仍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解决。
综合来看,航空电池正面临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关键转折点。目前,宁德时代、孚能科技、正力新能、国轩高科、亿纬锂能、瑞浦兰钧、欣旺达等众多电池企业,均已深度布局该领域,并与eVTOL、飞行汽车企业形成密切合作。高比能、高功率、高安全等市场要求,倒逼电池企业加速对固态电池等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应用进程。现阶段,各技术路线面临上下游协同突破的局面,那些能够与产业链联动的企业,或将率先获得市场先机。
2025年11月,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和电池中国网联合主办的“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(CBIS2025)”,将在上海召开。
其中,在“航空电池技术交流论坛”上,主办方将邀请国内外航空电池产业链企业主要负责人/电池研发负责人、业界专家和行业机构代表,就航空电池全新技术及应用进展等进行深度研讨、交流。敬请关注,欢迎参加。


- 最新评论
- 我的评论